解读 - 青岛多个教育集团成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路径,作为家长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5月14日上午,青岛实验高中教育集团揭牌成立。
自2019年初,青岛在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级中学三所局属优质学校试点至今,青岛二中、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中、青岛实验高中教育集团先后成立。
按照计划,在2020年全市至少建成10个教育集团。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立30个教育集团。
几年前,五所局属普高外迁,优质教育资源从老城的“蜗居”中解绑,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大展拳脚,这在当时堪称青岛教育的“大手笔”。 如今,教育集团相继揭牌,礼贤教育集团、青岛一中教育集团、青岛十九中教育集团、青岛三十九中教育集团、青岛六十八中教育集团等都在筹建中,未来将陆续签约运行。 从规划到落地,节奏之快、步伐之大,让人们看到了青岛教育扩优提质的决心与信心。 学校从“单兵冲锋”变为“集团军作战”,这种“聚变效应”将让优质教育资源倍增。 以名校办分校、强校带弱校、城区学校帮农村学校等不同模式呈现的集团化办学,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按照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的介绍,集团化办学的基本模式总结为“1+N+X”模式。 “1”是指教育集团核心校; “N”是指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性质的基础教育学校; “X”是指企业、综合高中、高等教育机构、实践基地、社会场馆等各类团体。 按照合作办学的紧密程度,可分为融合型、聚合型和联合型集团化办学。 融合型是核心校与成员校实行一长多校,实行统一法定代表人,统一经费,统一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的高度统一模式。 聚合型是核心校与成员校在学生培养、教育教研、师资培训等方面建立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员校保持独立法人、实施独立管理。 核心校可派出执行校长和骨干教师到成员校任职。 联合型是核心校与成员校基于项目建立相对松散的合作关系。 集团化办学,青岛有所展望 借助集团化办学这一平台模式,延伸拓展出“名校+新校”、“企业+学校”、“城校+农校”、“强校+弱校”、“民办+公办”、“普高+初中”、“高校+中小学”等一系列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破除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 推进全市教育从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的跨越。 到2020年底,全市90%以上中小学校迈入高水平现代化学校行列。 到2022年,全市三分之一的区市争取迈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行列。 全面构建起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四位一体”的高中阶段办学模式,满足群众对优质多元教育资源的需求。 除此之外,青岛教育系统还有更大的期盼,希望通过集团化办学推动资源、要素的重组,集中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品牌,提高青岛教育品质,增强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为推进“双招双引”等工作发挥支撑作用。 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 任何改革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集团化办学的重磅消息接连传来,家长们在欣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虑——集团化办学真的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吗?集团核心校的优势会不会被“稀释”?成员校的优质师资从哪来?普高学校办义务教育能行吗? 学校发展的起点,在于顶层设计和发展路径,集团化办学通过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为后者的高起点发展和新起点突围提供了可能。 集团化办学不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相反会使优质资源出现“溢出效应”。 集团化办学不仅可以在同学段学校之间开展,也可以跨学段开展,正如二中与五十八中都有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集团成员。 高中学校可以从义务教育学段的培养结果,反过来看初中小学教育缺失的东西。育人不能过分追求短期效应,长远的一体化的育人目标更有利于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小初高一体化能够明确责任主体,更有利于教育任务的落实。以中小学生近视防控为例,以前分学段评价容易出现高中向初中推卸责任、初中向小学推卸责任的现象,而在教育集团中,总校长负责制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集团化办学是扩优提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学校新建改扩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师交流与支教、“双招双高”人才引进等,都是青岛市教育系统扩优提质的“组合拳”。 面对集团化办学,家长会有疑问 既然要拉动区内相对普通的学校发展,为何要成立集团,而不是将集团内所有学校合并成一个学校呢? 学校独立性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才能保持学校的多样性发展,才能保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学校完全‘同质化’、‘模板化’,那么教育就会走入‘死胡同’。在肯定一个学校好的做法的同时,更多的给其他学校提供一种借鉴,并不是打造成一个‘模板’,不是简单的复制拷贝。 也有人问到:在整个教育集团推进过程中,其他学校肯定会受到牵头校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其他学校不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不同的学校,从校长、教师到学生都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就造成了每个学校的独特性。 好与普通都是相对的,普通校也有特色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学生情况是相关的,在集团内部,还有很多活动是自主安排的,不会什么节拍都和牵头校一致。 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本解决了“学有所教”问题,但“学有优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择校热、课外辅导热、天价学区房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是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基层创造了托管制、联盟制、学区制、共同体、集团制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其中集团化办学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意义重大。 对于教育集团来讲,家长关心的还有一个,它的出现会不会对当下的“择校热”有减缓作用? 目前来讲,“择校热”是无法完全解除的,择校是家长和学生的自主行为,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利用行政命令干涉。只能尽量减少校际间的差异。尽量做到区域内学校只有远近,没有好差。但这种减少差异不是人为地将名校拉下来,只能把多数人认为的低端学校、普通学校提升档次,缓解择校。 而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一个良好的目标,但均衡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均衡只能是一种手段,不能是目的。 集团化办学成趋势,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放眼全国,成都有128个教育集团,深圳有20多个教育集团。 集团核心校与成员校之间通过先进教育理念、优秀管理经验、优质师资队伍、强大课程资源的整合共享,达到了很好的办学效果,社会影响力很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未来每个教育集团不仅拥有新建校,还将纳入一定比例的薄弱校。集团化办学不是优质资源对优质资源的占有,更多的是希望优质资源带动薄弱资源,实现薄弱资源的提升,达到整体扩优提质的目的。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原先标准化、批量性的人才培养转向个性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 实践证明,原先割裂的学段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集团化办学,实行初高中联合育人,可以对初高中课程进行整合,提高初中课堂效率;可以将高中个性化课程前置,保持学生培养连贯;高中生涯规划可以有效指导初中,引导学生及早立志。 同时,国际教育优质资源与国内融合,优化本土教育方式;私立高中优质资源对接公立高中,拓展学生视野;公立高中优质资源连线私立高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互融互通,全面立体的育人环境,大大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集团化办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路径 根据青岛实验高中校长孙睿的介绍,青岛实验高中教育集团将在实高附中(市北)和青岛创新学校全面实施新人文课程。 首先,通过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初中阶段学生发现自我,帮助高中阶段学生成为自我,进而在大学阶段成就自我,让学生有自我的长远规划与行动落实,并形成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其次,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课程,打造初中阶段常态化高效课堂,争取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每学期学习任务,为活动学习预留充足空间,保证学习与活动相辅相成。 还将通过校本课程广泛开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平台,辅助学生发现自我兴趣,形成自我特长,为成为自己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特色课程前置,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奥赛以及科创、阅读写作课程在初中阶段全面展开,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路径。 同时,将青岛实验高中现有高校资源全面对接初中阶段,实现初中、高中、大学的贯通式培养,为学生将来的腾飞创造条件。 服务中高考,培养创新人才素养 助力岛城学子择优校、进名校 自强基计划启动以来,全国数十所高校在近期陆续出台对应的招生方案。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学生成长过程及综合素质培养日趋重视。家长和学校理应顺应国家号召和要求,重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再简单以成绩来衡量孩子。 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中心青少年基地(下称“基地”)一直为中学生提供综合评价招生全流程辅导,为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专业选择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协助并支持中国青少年发明创新及成果落地,助力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在中考自主招生和高考强基计划中提供全流程服务,已帮助众多学子顺利升入理想学府。 基地是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与实施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唯一授权的青少年教育与集训基地,在青岛已与岛城多家重点学校及学校科技社团合作。 基地师资团队是由国家级创新工程师、资深专利分析师以及项目管理专家、专业的教师组成的研发及教学团队。自主开发技术创新方法教材及教具,在多个科技领域自主研发科技PBL(项目式学习)课程。 将最前沿的科学素质教育延伸至6-18岁青少年,帮助并支持青少年发明创新,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提升发明创新及成果落地能力,提供从创意引发、方案落地、大赛辅导、专利申请等一体化的全流程服务。 提供综合评价全流程辅导及学业生涯规划服务,提供中考自主招生和高考强基计划全流程服务,助力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 细数近年青岛教育大事,从普高录取率提升到集团化办学破题,从试点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到海洋教育示范城特色市建设,从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行动计划到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汇聚成一股合力,让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目标越来越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