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 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文读懂八大问题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该体系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从而给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高考领域的答案。
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哪些内容?中国高考又会有哪些新变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本文在此整理并阐述有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八个问题,带你快速解读、一文读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什么?
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
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总结来说,就是阐述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核心问题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怎么产生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内容是什么?
3.关键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语言解码能力、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等。
实践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思维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
4.必备知识
理解并掌握人文社科的基本问题、原理与思想,尤其是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
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与思维方法。
掌握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形式进行表达的知识。
哪些人需要关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有何创新之处?
在教育功能上,实现了高考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在评价理念上,实现了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综合评价的转变。在评价模式上,实现了高考从主要基于“考查内容”的一维评价模式向“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评价模式的转变。
全新的评价模式,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贴近生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考查,将成为新的评价理念,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
独立的学科化操作,建立新的单科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学科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标准化测量,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高考评价体系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明确界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测量标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考试大纲吗?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不是考试大纲,也不是界定考试范围的规范性文件。高考评价体系是综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而形成的考试评价理论框架。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学校日常教学有何影响?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高考命题会有哪些影响?
国家对K12科技创新教育和PBL教学方式的重视和期望
早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就强调和倡导要以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学习实践能力为主,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励青少年广泛参加科技活动,加强青少年时期的科技创新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技术创新方法中心青少年基地自主研发的一整套适用于k12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超级发明家》已经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作用,我们也将一如既往,继续研发更多适合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教具,为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国之栋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