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2020-10-14 11:35:21
5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强基计划是国家为回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又一项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核心目标是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9月11日,总书记在主持科学家座谈会时表示,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强基计划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
在新时代要求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完善育人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个“知”的问题,更是个“行”的问题。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行合一,需要在几个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面对“钱学森之问”,许多人眼睛向上看,盯着大学,这当然没有错。但盯着大学的同时,不能忘了中学。这就像一个人吃饭,吃到第二个馒头饱了,但不能忘掉第一个馒头的作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培养,就是他的第一个馒头,没有这第一个馒头,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给超常学生以超常教育,不就是“因材施教”吗?毫无疑问,中国教育今后的发展主题,肯定是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条权威定义告诉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得从中小幼的早期培养开始。“钱学森之问”看上去是人才培养问题,实际上是人才选拔问题。强基计划要实现国家赋予的使命,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高中生中挖掘出具有巨大创新潜质的人才,而不能只靠培养。强基计划尝试本硕博衔接的学术成长模式,规定录取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对于中学生来说,意味着在高三就要确定一生规划。因此,学生在抉择的时候会有这样的顾虑:我是否深入了解了大学的情况?我能否一直对所选专业保持强烈的兴趣?我是否具有从事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意志品质?面对学生的顾虑,我们需要深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对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介绍了人大附中对强基计划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人大附中的做法是通过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提升自我认知,通过专业讲座、社团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度了解学科、专业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性学习,体验科学研究与职业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品质和能力,由此使学生拥有学业、专业与职业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可以说,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为学生短期内选科、中期选专业、长期找准职业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北京顶尖高中在做的,青岛也在进行中。一直以来,『国创中心青少年基地』在青岛试点开设大学生涯指导课程,为中学生提供升学规划、科创辅导和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挖掘潜力、培养兴趣,找准学科及专业选择方向,为将来明确职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国创中心青少年基地』将青少年创新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广泛实践,为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贡献经验和力量。强基计划的实施,将对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将促进高中与大学在贯通培养上进行更多的尝试。在贯通培养方面,人大附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每周利用两个半天时间邀请院士教授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大学或实验室去。与此同时,『国创中心青少年基地』为学生提供去往国家创新中心及国家级实验室的科创集训机会,以及丰富的研学活动,利用国家创新中心以及大学资源为中学教育提供支持,积极探索在基础学科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大学中学的贯通培养,做好大学和中学教育的衔接,协同育人。强基计划是一个仰望星空的计划,它瞄准的是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上有政策支持,下有教育实践,必须小学、中学、大学全线贯通,上下互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是所有有条件的学校一起努力,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是左右联动。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才能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形成之日,就是中国的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出头之日。让我们共同为形成这个无比美好的“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