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透漏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重大变化
2020-10-16 11:35:32
41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方案提出,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为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方案提出:✔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在学业要求方面,严把出口关;在学业考评方面,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方案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指出了教育评价的真义,对今后教育评价深化改革具有鲜明的引领作用。传统评价观以结果为唯一依据,过度强化了结果在整个评价中终端的关键地位,带着结果至上的浓郁色彩。这进一步导致了偏重分数、轻视过程的严重后果。其实,分数只是冰冷、机械的数字符号,它后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需要评价主体多视角、多向度地辩证看待。学习的成果,是一个多重努力的参与过程,也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分数只是智商、情商等多因素融合后的一种结果。浮出水面的是可以直观到的智商的结果——分数,然而潜存在水下的是不容易发现的共同培育着智商的一系列素养。没有一个学生仅仅凭借着智商之高度,就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赢得贯穿过程始终的最后成就。优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教育评价不能止步于分数,还要科学评价学习主体是否享受活动过程中的情意态度、生命活力、创新精神乃至质疑批判。否则,难以可持续地升华到更高级的新一轮课程学习中。过程评价较之于结果本位要困难得多。但我们要在关注分数结果的同时,更要对生命发育和成长的过程中精神力量的生长给予特别的关注。“结果本位”与“结果过程兼顾”是区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试金石。
当前正在进行的高考综合评价改革,“三位一体”测评是指: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简称“三位”;“一体”就是“三位”综合成一个结果——考上大学。“三位”各自所占的比例由高校自己决定,但是,目前规定高考分占比不得低于50%。原则上,三者分别是:学业水平测试占10%,综合素质评价占30%,高考总分占60%。这种综合评价,将平时测试和集中高考、知识测验和能力考查、记忆鉴赏能力与才艺展示、创新能力和思想表达综合在一体考查学生,给学生以对自我进行立体展现的机会。“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与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相比,有进步,令人耳目一新。它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狭隘性和片面性,拓宽了高考选人的多元化途径,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应有作用。
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有内涵丰富、充满创新探索精神的开放式科学评价,后者应该与学生的茁壮成长匹配、与精彩纷呈的教育实践匹配。科学的评价必须与生命的发展同步。人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应当给予高度的尊重。学生作为学校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件”已成过去,明日,学生将被作为栩栩如生、思想深刻、特色鲜明、具备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来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需要我们运用更加富有前瞻性的评价来对待,突破种种固化评价标准。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实践样态越来越多元丰富,评价自然应当与时俱进、蜕旧更新。关注创新能力,关注过程实践。国创中心青少年基地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成长过程和实践经历,并在过程中自主产生科创成果,更好的适应综合评价以及升学选拔要求。未来的教育需要适应未来的评价,未来的教育需要重视创新能力和过程实践,只有在两者的良性互动中,新时代的教育与评价、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走向更高境界。